【48812】重走我国西北角小葫芦雕琢精彩人生——记临夏州葫芦雕琢艺术传承人杨永龙

时间: 2024-06-20 20:01:05 |   作者: 手板葫芦


  一双巧手、一把刻刀,以葫芦为纸、以针尖为笔,致力于雕出精彩绝伦的图画,他一干便是一辈子。

  “我是从1986年开端从事葫芦雕琢这一行的,至今36年了,还在坚持,能坚持到哪天就哪天,直到身体干不动停止。”谈起葫芦雕琢工作,54岁的非物质文明遗产传承人杨永龙心情昂扬。

  在近36年的艺术生计里,杨永龙依托传统的绘画技能与功底,重复临习、揣摩,在葫芦雕琢技艺上不断精雕细镂,渐渐探索出一套共同的雕琢技法,创作了数以万计的雕琢著作。体裁包括历史人物、神话故事、民间传说、山水花鸟鱼虫兽等,以线条劲健流通、人物形象份额精确,神态入微著称。代表著作《香山九老秋兴图》和《金陵十二钗》别离荣获甘肃省第八届工艺美术百花奖二等奖和三等奖,多个著作入编甘肃工艺美术著作选集。

  7月10日,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、省高档雕琢艺术师杨永龙接受了采访。因患病的原因,杨永龙最近大多时分在家疗养,期间开端研究浅浮雕技法。

  出生于绘画世家的杨永龙,从小潜移默化美术技法和绘画故事。1986年高中毕业后,开端自学葫芦雕琢技艺。雕琢葫芦用的东西不多,其间两根钢针,一粗一细,大针勾勒原型,小针描写细节。要想刻好一只葫芦,从盘葫芦、定内容、定方位、着手刻、涂色,均需聚精会神和全身心的投入。

  “刻葫芦十分检测一个人的耐性和意志,有必要耐得住孤寂才干成功。在雕琢的过程中,最困难的一步便是勾勒原型,如在圆球体上刻一条直线就极不简单,稍有不小心,力道没把握好,费了两三个小时勾的原型就作废了,全部也就推倒重来。”

  葫芦谐音“福禄”,涵义调和圆满。在甘肃临夏,葫芦雕琢融书法、绘画、篆刻于一体,被誉为“临夏一绝”,可谓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,与兰州牛肉面、羊皮筏子并称为“甘肃三宝”。2006年,临夏葫芦雕琢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。如今,一年有几十万件葫芦雕琢著作从临夏销往全国各地。

  “曾经雕琢葫芦的收入不高,难以养家糊口,我身边有不少人以为干这行没出路,都纷繁半途转行了。”杨永龙的从艺之路并不顺利,菲薄的收入也一度使他的日子绰绰有余,但他仍是选了坚持下去。

  一颗小小的葫芦,承载着广博深沉的中华文明。作为非物质文明遗产传承人,杨永龙身上流露着激烈的传承葫芦雕琢、发扬民间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  他说:“现在,从事刻葫芦职业的主要是中老年人,年轻人不多。这样一来,葫芦雕琢就陷入了开展困难、后继无人的境况,如何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、发扬光大,是我和整个临夏州葫芦雕琢艺术协会一直在致力于处理的问题。”

  “这些年,咱们这批从事刻葫芦的手工人不断走近青少年集体,对他们进行免费训练,期望从娃娃抓起,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这项非遗文明的工艺之美,让这门民间手工持久流传下去。”开展好、传承好葫芦雕琢技能,强大临夏葫芦雕琢文明产业是杨永龙最大的愿望,也是他倾泻一生都在做的一件事。

  (作者陈小凤、曹茜、雷宝宝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;辅导教师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)

 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答应证编号:6212006002 ICP存案:陇ICP备17001500号 运营答应证编号:甘B2-20060006 播送电视节目制造运营答应证编号:(甘)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答应证编号:甘B2__20120010

  主办: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:甘肃调和律师事务所()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()

下一篇:【48812】“四座楼”文玩核桃熟了!老款闷尖狮子头号极品露脸

上一篇:【48812】“山东手造”精品展上“宝葫芦”的七十二变